智能驾驶时代正逐步向我们走来,而在这个过程中,苏州的“智慧高速”项目无疑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。这条国内第一条“智慧高速”预计将实现L4级别的自动驾驶,并在55个关键点部署了270套先进的感知设备,包括激光雷达、毫米波雷达、摄像头和路侧天线RSU等,以打造一个全息感知路段和匝道(互通)感知路段。有分析指出,随着高级驾驶辅助系统(ADAS)逐渐成为汽车行业的标配,并且其成本正在不断下降,这一技术已经在多种车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。在此趋势下,采用毫米波雷达来增强车辆的感知能力,为车辆配备“锐利”的视觉系统变得尤为重要。
根据高工咨询发布的研报,结合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的ADAS系统已成为主流的感知配置。毫米波雷达能够实时监测周围环境,执行障碍物检测等任务,为智能驾驶车辆提供关键的感知和决策支持,从而提升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。因此,毫米波雷达是智能驾驶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传感器。随着中国乘用车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,车载毫米波雷达市场正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。2023年1-6月,毫米波雷达的搭载量达到了937.92万颗,同比增长了26.36%。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预测,从2023年到2025年,毫米波雷达将维持快速增长的势头。到2025年,中国新车毫米波雷达的搭载总量预计将达到3532万颗,2020年到202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29.9%。
毫米波雷达产业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环节:首先是硬件供应商的上游环节,涉及射频前端组件(如MMIC)、数字信号处理器(如DSP/FPGA)、高频PCB板、微控制器(MCU)、天线及控制电路等;中游环节以毫米波雷达方案模块和整机供应商为主;下游环节则包括智能车载、智能交通、无人机、智能家居等多个应用领域。
在上游元器件领域,射频前端组件(MMIC)、数字信号处理器芯片和毫米波雷达系统方案构成了产业链的核心。国内MMIC芯片供应商主要是国际知名企业,例如英飞凌、NXP、德州仪器(TI)、意法半导体等。不过,近年来,国内芯片企业在毫米波雷达领域的投入加速,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国产化,其中代表性公司有矽典微、岸达科技、加特兰微等,它们已经推出了量产产品。
毫米波雷达的数字信号处理功能主要通过DSP芯片或FPGA芯片实现,这部分占据了整个毫米波雷达硬件成本的大约20%。目前,高端DSP芯片和FPGA芯片市场主要由国外企业控制,DSP芯片供应商包括NXP、英飞凌等,而FPGA芯片供应商则有赛灵思、阿尔特拉等公司。
由于毫米波的高频特性,对电路尺寸精度的要求极高,因此需要使用高频板材PCB。主要的高频PCB供应商包括罗杰斯、Isola、松下电工等国际知名企业。随着5G产业的发展,中国的一些公司,如深南电路、生益电子、沪电股份等,已经在毫米波雷达用高频PCB产品上取得了技术突破,其产品性能可以与国际大型企业的高端产品相媲美。
在中游环节,毫米波雷达产业链主要涵盖了方案提供商和系统集成商。目前,中国的毫米波雷达中游市场主要还是由国际企业主导,但国内企业正在积极加速发展,以缩小与国际企业的差距。一些涉及该领域的国内企业包括经纬恒润、德赛西威、威孚高科、华域汽车和保隆科技等。
另外,根据财联社的不完全统计,最近在互动易平台上,一些上市公司对于毫米波雷达相关业务也做出了回应。这些公司包括天和防务、硕贝德、联合光电、武汉凡谷、蓝盾光电、崇达技术、瑞德智能、通宇通讯、雷科防务、金百泽、万集科技和豪恩汽电等。具体的业务情况如下: